k1xinwen

k1新闻

爱游戏app手机版EU知享|儿童为什么爱游戏?玩也有智慧

2023-01-02 17:33:02
浏览次数:
返回列表

  大学校园,一个知识快速对撞、思想时刻跃动的地方,只要你稍加留心,各种知识分享扑面而来。他们可能是国内外的知名学者,也可能是不同行业里的资深人士,还可能是正在某一领域深度学习钻研的小伙伴,他们以讲座、论坛、交流等种种形式,分享自己的经验和见解。

  欧亚官微“EU知享”专栏希望通过此平台,记录在欧亚校园里的知识发声,传递欧亚人的多元思考,发现教育更多的美好。

  对于这些场景,大家可能很熟悉。似乎孩子们总是玩不够,可以不顾吃饭和睡觉,也要玩,正所谓“乐此不疲”。

  很多家长不理解,玩有什么意义?不是在浪费时间吗?有这个时间,还不如给孩子报个辅导班,去学习一门才艺,学习拼音、英语、数学……

  那么玩耍、游戏到底对于孩子的发展具有哪些意义呢?让我们首先从游戏的定义谈起。

  首先,我们来看看什么是“游戏”。有人认为,游戏就是那种有规则的玩耍,如下棋、打乒乓球、篮球等,也有人认为,游戏就是玩玩具,还有人认为,游戏就是要几个人一起互动。

  美国游戏治疗学会(APT)对于儿童游戏的定义认为,游戏是具有下列属性的活动:

  富有积极情感(快乐、兴奋)。游戏的过程中,儿童是感受到积极的情绪情感的。

  孩子是在游戏中积极参与并控制游戏的。儿童主导游戏的过程,他们是自己游戏的主人,可以决定怎么玩。

  假装的感觉。游戏的过程充满想象,儿童可以赋予玩具不同的意义爱游戏app手机版,扮演不同的角色。如可以把一片叶子当作一件衣服,可以把一个石头当作一个城堡。

  在游戏中,儿童有很多机会体验成功,比如用积木建了一个房子,用小汽车运送东西,用粘土做了他们自己想要的东西等等。儿童会看到自己的行为与动作会对其他人和事物产生影响,他们会有一种掌控感。儿童会感受到:我能做到,我是很棒的,我是有能力的。这会有助于提升儿童的自我效能感,进而帮助他们建立自尊。同时,在游戏中,儿童也渐渐地认识到自己擅长什么、喜欢什么。

  例如在过家家游戏中爱游戏app手机版,有扮演孩子的,有扮演父母照顾婴儿的,有扮演父母做饭的。儿童在这些扮演游戏中,练习着不同角色的行为方式,理解不同的角色特点。此外,儿童在游戏中通过与同伴的互动,他们会渐渐知道哪些东西是可以被他人所接受的,哪些是不能被接受的,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观点、想法和感受,也让他们学会等待、公平交换、讨论商量、换位思考等社交技巧。例如,几个儿童都想玩一个玩具,开始时大家可能会去争抢,但那样总有人不开心。于是就会有儿童提出大家轮流玩,这样每个人都可以玩。

  儿童在游戏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困难,而他们又想继续玩下去,那么就要想办法解决困境,他们会一次次尝试解决,在这些尝试之后找到恰当的解决问题的方式。例如儿童刚开始搭积木时,把大块的积木搭在了小块的上面,结果倒塌了,他们会再次尝试,直到他们发现原来要把大的放在小的下面才比较稳固。又比如,儿童想把两个小汽车模型联结在一起,可没有可以链接的工具,于是儿童找来橡皮泥把玩具联在了一起。这时,他们就会发现,原来橡皮泥还有这样的作用。

  瑞士心理学家卡尔•荣格(Carl Jung)提出:“创造并非源于智力,而是内在需要的游戏本能。创造性头脑会与其所钟爱的对象嬉戏。”儿童的游戏充满想象的特点,他们在游戏中可以不断运用想象力进行假装、扮演,创作故事、画画等。他们用一个物体替代另一个不在眼前的物体,一个纸盒可以当作一架钢琴,一个木棍可以当作一架飞机。这个想象的过程就涉及到发散思维。一个物体可以有多种可能,一人可以有多种角色,一个玩具可以有多种玩法,游戏的过程有利于儿童的发散思维培养。而发散思维正是创造力的核心。

  当我们注意观察儿童的游戏,我们会发现,儿童对于游戏是如此投入,有时自言自语,有时咯咯地笑,完全可以忘却周围一切的存在,似乎周围的一切都无关紧要。儿童在游戏中体会到有意思、好玩、快乐、愉悦、轻松、兴奋等多种积极的情绪,而这些积极的情绪可以平衡日常生活中累积的消极情绪。弗雷迪科森(Barbara Fredrichson,1998;2008)提出的积极情绪拓展和发展理论认为,当人们体验到积极情绪时,尤其是游戏中发现的积极情绪,他们的思维会拓宽爱游戏app手机版,会产生新的想法,也会对问题产生新的解决方案。负面情绪会缩小我们的注意力范围,促使我们立即采取行动,而积极情绪会扩大我们的注意力范围,让新的信息和解决方案进入我们的意识。

  瑞士著名的心理学家让·皮亚杰(Jean Piaget)的研究发现,儿童在生命最初的几年里,很难用语言告诉我们困扰他们的是什么,他们的语言发展水平有限,用语言进行的抽象思维能力较缺乏,因此无法像成人那样用语言表达自我。他们倾向于用图像、符号、动作来进行思考和表达。而游戏就具有这样的特点,孩子可以借助玩具、动作、图像等表达自己,因此,玩具就是孩子的语言,游戏就是他们的表达。

  对于自己的经历,儿童很多时候是无法用语言准确表达的。就像幼儿园的孩子放学回家,家长经常问孩子今天在幼儿园里做了什么,孩子也说不清楚,或者就说忘记了。这个时候,不妨观察孩子在家里的自由游戏,看看孩子都在玩什么,他们所玩的游戏中有没有什么故事。如有的孩子在家里对着洋娃娃说话,让洋娃娃如何做,她所说的这些话或所做的,很有可能是孩子在幼儿园里所经历的。父母下班回到家,孩子一般都会拉着父母“陪我玩,陪我玩”爱游戏新闻。有的父母觉得自己已经很累了,就把孩子打发到一边。殊不知,自己错过了跟孩子沟通的很好机会。其实,孩子们在给父母传递:我想和你说说话,我想和你沟通。只是沟通的方式是游戏。

  如果父母留心观察,那么你会注意到,很多孩子在去医院看病的前后通常会玩医生看病的游戏。在游戏中,儿童扮演医生,成人或玩偶扮演病人,他们给病人打针、抽血等。儿童在这样的游戏中宣泄着由于看病给他们带来的压力和焦虑感。孩子被大人训斥或教训了,他们在游戏中就会出现训斥和打骂布偶娃娃的情境。在现实生活中,他们无法与成人对抗,他们会将自己的愤怒表达到游戏中。所以,儿童在游戏中表达着他们的担心、焦虑、生气、委屈等很多种情绪。通过这些游戏,儿童的内心获得了自我疗愈。

  一个孩子的父母正在闹离婚,孩子在游戏中反复玩着一家人在一起出游的游戏。而且不管孩子玩偶移动到哪里,父母玩偶都紧密地跟着孩子玩偶。她说“一家人不能分开。” 透过这些游戏,我们能感受到孩子内心的渴望。他渴望一家人在一起,父母关系和谐;另一个孩子的爷爷刚刚去世,孩子在幼儿园画画的时候总是画一个小动物骑在大动物的背上。老师后来从家长那里得知,孩子从小是爷爷带大的,爷爷很喜欢背着孙子玩耍。我们可以感受到,这个孩子通过自己的画在表达对于爷爷的想念。

  当我们看孩子游戏的过程,我们会注意到,有的孩子在游戏中,从来不主动去争取,都是等着别人给自己分配角色;有的孩子总是充当小头领的角色,指挥其他小朋友;有的孩子遇到困难就跑开玩别的,有的则哭闹发脾气。儿童们如何开启游戏,如何解决游戏中遇到的问题,如何解决冲突,这些都可以反应出孩子怎么看待自己,他们是相信自己,还是很不确定,是勇于尝试,还是退缩,都是他们对自己的感受的投射。

  在一些角色扮演的游戏中,儿童如何扮演不同的角色,如何安排其他角色,都可以看出他们对这些角色的态度。例如,有的儿童扮演的母亲很强势,对孩子各种高要求。也许现实中孩子的母亲并不是这样,但我们透过儿童扮演的角色可以感受到他内心的母亲形象。另外,有的孩子喜欢一个人玩,有的孩子喜欢和他人一起玩,有的孩子在游戏中乐于帮助他人,儿童对于他人呈现出的不同的接触方式,从某种程度上可以看出他们对于人际互动的感受。

  不难看出,孩子的心事很少说给我们听,但会玩给我们看。儿童游戏治疗正是运用游戏的疗愈力与孩子建立关系,让孩子通过游戏的过程获得心理健康。了解孩子,让我们先从孩子的游戏开始吧。爱游戏app手机版爱游戏app手机版

搜索